惠譽下調中國中國主權信用評級
背景
國際評級機構惠譽4月9日將中國長期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(IDR)由AA-降至A+,確認中國長期外幣IDR仍為A+,短期外幣IDR仍為F1,國家信用限額仍為A+,評級展望穩定。
惠譽認為,此次本幣IDR評級決定的關鍵因素有:
- 中國金融穩定的風險增加。
2009年以來信貸增長速度明顯比GDP增長快得多。2009年底至2012年6月底,中國信貸增長速度全球僅次于卡塔爾。
惠譽認為,2012年底,中國含影子銀行活動在內的信貸總規模達到GDP的198%,2008年底這一比例為125%。
截至2013年2月的12個月內,中國銀行貸款形式的新增社會融資占新增融資的55%,2009年這一比例為76%。
非銀行貸款形式的融資成為金融穩定方面越來越大的風險源。
- 2012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再次增加。
惠譽分析預計,2012年底,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達到人民幣12.85萬億元,相當于GDP的25.1%。2011年底該比例為23.4%。
2012年底,中國政府債務相當于GDP的49.2%,距離51.2%這一A類評級中等水平相去不遠。
綜合外幣與本幣評級來看,與同級國家相比,中國公債并非弱項,但也不是強項。
考慮到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債務,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可能擁有相當規模的額外或有負債。
此外,企業與地方政府部門的貸款分類不清晰,地方政府債務缺乏透明度。這些也是中國相比同類評級國家存在的缺點。
- 與A類評級中等水平相比,中國政府財政收入更低,波動性更高。
2012年,中國政府財政收入約等于GDP的23%,A類中等水平的比例為33%。
中國在通脹的管控方面不及A類同級國家。
影響
這是1999年以來三大國際權威評級機構首次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。
惠譽此次降級只針對主要在內地市場交易的人民幣計價債券,不適用于國際市場的外幣債券,不大可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。
但降級足以顯示評級機構對中國債務日漸增長恐需政府救助的擔憂,凸顯近來外界對中國銀行業及影子銀行大規模信貸的憂慮。
惠譽亞洲主權評級主管Andrew Colquhoun稱
歸根結底,我們認為,中國的債務問題會需要主權資源解決,債務會轉移到中國主權資產負債表。
瑞銀經濟學家汪濤也擔憂中國信貸飛速增長可能產生壞賬,無法合理分配貸款。
對沖基金巨頭索羅斯本周一同樣提到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。
他說,去年中國政府要求銀行減少放貸,所以影子銀行貸款增加。為得到貸款,房地產業的一些借款人即使有利潤壓力也愿意支付高利息,這類貸款變成壞賬的風險更高。
但也有分析認為,中國的信貸增長未必立即帶來風險。
美銀美林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,如果因為監管寬松和金融創新就預計中國將要爆發金融危機,這是言過其實。
只要再加強監管,進行結構改革,中國就可能避免信貸大增引發系統性風險。
附件列表
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
詞條內容僅供參考,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
(尤其在法律、醫學等領域),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。